星期五, 5月 29, 2020

「社團集結」

說到這一點,西方文化裡面有一點個人覺得是滿重要的,就是「社團集結」的能力。 或許在台灣多年前過去的政治氣分裏「聚人為黨」是被壓抑的,因此我們從沒有被教成「喜歡,就組織起來」(除了政府明文規定可以的社團之外),雖然近來政治開明很多(個人認為是東南亞第一,也比日本強)但是「聚而營之」的風氣仍未養成。 舉個例子,世界聞名的「方程式F1賽車」就是如此產生的,本來只是一些同好的聚集,被主事人成功的推廣到今天的地步,董事長(chairman)現在已是英國的鉅富之一。 回到討論的重點『文化侵略』,認為文化會被「侵略」的想法是因為外來的強勢文化吸收走了大多數人的注意力,因此「提倡本土文化」的口號喊得漫天價響。 先不管我以前說「這種想法是過度的『自我保護』」,就算我們想「提倡本土文化」但是卻不懂得「組織,推廣自己的喜好」,試問如何比得上從小就懂得「組織,結社」技巧的外來文化呢? 進一步說,認同「文化侵略」的想法是基於「自我保護」,通常這種心態會導致「有限度交流」,也就是說發現了什麼秘訣,好東西會傾向於「私自竊喜,藏而珍之」,或許在場有的年輕朋友會反對的說「我主張『反文化侵略』但是我並不自私」,這個情形有二: 一,你的個性並不自私,但是被「自我保護」的口號所影響,單純的覺得為了自己的國家這是必要的(這是通常的情形,因為『愛國』會帶給人「使命感」。) 二,你的個性屬於「自私」型的(不要急,「自私」不是壞事,下文會有解釋),但是在現階段妳/你並沒有值得「獨享」的事物存在。 那我如何證明「有限度交流」的存在呢?翻翻中國的歷史,「言論」常常會惹禍(不用我舉例吧?)在這種環境之下,試問還有誰會熱中於「發表,分享」自己的感想,創見,發現呢?瞭解這一點就可以知道為何中國鮮有「討論,分享」的風氣,為何「百家爭鳴」是曇花一現的過去。 請問如此長久下來,中國人如何能不變得「自我保護」,「自私」? 「明哲保身」,不錯啊?何非之有?沒錯,「保護自己」,「自私」是必要的,但是就如同烹飪的調味料一般『過猶不及』,反過來說,過度的不知道保護自己也是非常的危險,那麼到底底線在哪裡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幾千年前希臘有了「論壇日」奠立了「言論無貴賤之分」的典範,無論王子公孫或販夫走卒皆在此發表自己的意見,既使遠離他鄉不能親自趕回發表之人也往往託他人代為發表,西方的「大學」(University)制度也是肇始於此,後這個傳承被羅馬繼承了下來,『在大眾之前發表自己的言論以確立所有權』成了制度,因而每個人都願意公開發表自己所得的創見,這是導致西方的科技和文明發展的一大動力,並不是人才,而是制度上的優勢。 請不要誤會在這種制度之下大家都是公正無私的,『天才的學徒們』(Apprentice to genius)一書中展現了諾貝爾得獎諸人之間的合作,競爭,利用和背叛。 人性的自私是必然的,「自我保護」並不是錯誤,但是就如同當初伴我們長大的「奶嘴」和「三輪車」一樣,若我們不知道何時該脫離而成長,我們將無法轉移到「自行車」,「汽車」甚或「太空梭」吧? 仔細回想從初中起就停止聽中文歌曲,到也不是中文歌曲好不好的問題,『玫瑰玫瑰我愛妳』當時就已經被譯成英文歌曲了(哇,好老!既使以我的年代算來),而是單純的沒有感應,因為當時的流行歌曲不是情愛就是愛國,兩者對我的影響力都不大,因此轉而聽古典音樂。 我還記得當第一次校園歌曲興起時『魚唱』『雨中即景』『抓泥鰍』『廟會』出現時,我很高興的跟朋友說「終於有屬於我們的歌了!」出了國以後就又斷了線,改聽日本爵士樂(因為方便,我一向是不強求的,我最喜歡說「在美國吃牛排,在台灣吃花枝羹,千萬不要倒過來,不然會很難過」) 沒想到回國後,所流行的歌曲又一場大變,而我也再一度的落在流行之外。 自從mp3的風潮興起後,也和其他的朋友下載了不少中文歌曲,但是都留不住,一直到聽到張惠妹和張清芳等人的mp3才猛然發現「哇!好棒的聲音」雖然歌詞大部分還是不離情愛,但是我將之當作歌劇聽,只聽音,不聽詞,到也不錯,藉回台灣之變,買了滿滿兩人的cd和dvd。 儘管現在我所擁有的中文歌曲CD變多了但是仍然只佔了少部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