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1月 03, 2006

政治歷史上的迷思,以惡魔治國

 

 
Tom Roberts - Opening of the first parliament of the Australia

政治,不是愚民愚婦的權力,為什麼?法律條文多如牛毛,豈是無知百姓能瞭解的?官海如漆,恩怨情仇雜相交錯,政治手段又豈是升斗小民能熟捻的?因此歷史上能置身官場身處高位者皆非常人,非神則魔。
在某些國家,某些時代,神魔的誕生源於階級身份,特殊關係,或源於武力。若神當政,雞犬升天,若魔在位,則百姓塗炭。百姓對於神魔只能遠遠膜拜,完全沒有控制掌握之能。本來嗎,神魔本不是能為人所控的東西。
人們能做的只有膜拜祈禱。希望自己生逢時,八字硬朗,生在明君在位時,得享太平,要是生不逢時,只能怪自己命歹,一翻兩瞪眼,倒也單純。

民主國家,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我們一人一票,選賢與能,就能選出『神』而規避『魔』。。。。嗎?
我們檢查候選人的家產清單,童年奮鬥史,就能知道此人為神或魔。。。。嗎?
我們看辯論,讀新聞,聽政見,就能知道每個候選人是神還是魔。。。嗎?
我們受到最好的教育,理智的判斷,就能選出英才,為民造福。。。嗎?
更重要的是,人們有選的權力,人們就具有控制神魔的力量。。。。嗎?

答案都是斗大的『』字。

既然身為神魔,必能舌燦蓮花,懂於作秀的不見得能夠辦事,所謂禮多必怪,但是偏偏每個候選人在選舉季節偏偏又如此多禮。,我們就真的能分辯神魔?
家中有錢就一定是壞人?童年奮鬥就一定是好人?退一萬步說,現在是好人,當選後就不會成魔?誰能開保單?情侶都有變心時?我們要和政治家談感情?
辯論口才好就能為民設想?新聞的報導就是真實?政見都是不會倒帳的鐵票?
我們受到好教育,理智的判斷雖然有所幫助,但是人性難測,魔性更難測,政壇更是現代伏魔殿,我們的常識真的能管用?
一般人既使聰明,但是畢竟能更綜觀大局的人是少數,一人一票,真能多數人就能選得正確?

若民主只是依賴升斗小民正確的抉擇的話,那真的是死路一條。

幸好,民主系統的機制不是全依賴百姓的『正確選擇』,因為在民主體系中,人民還有堅強的伙伴。。。 落選的神魔。

既然會參選對於政治的瞭解必然比一般人來的有執念和企圖心,能夠參與競賽必然的也有其實力。
一個落選的人要怎麼重新爬上去? 答案簡單,把上面的人拉下馬,在集權國家就是『打』,但是民主國家則提供了不同的管道,在野黨會盯著執政黨不放,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只要有有破綻,必然發難。既使為的不是公平正義,也是對己的政黨大有好處之舉。

如此一來就完成了『為民監督』的事實,無論他為的是公益還是個人的目標。
人民需要做的只有兩件事,一,不讓政黨勾結,二,不對黨效忠。

讓政黨勾結,則制衡機制失效,非百姓之福。
政客為了票源必然闢壘分明,但是選民呢?所有的選民屬於同一邊,因為在政治上大多數人的利益是共同的。餐廳的菜好吃,替其打打廣告則可,為了支持自己喜歡的餐廳與意見不同者怒目相向?沒有必要吧?要是得了反效果,豈不是事與願違?

民主政壇,是現代的伏魔殿,殿上神魔交錯,相爭互斥,但是卻又不能訴之以武,比起歷史上的群魔亂舞,以蒼生鮮血為賭注,以百姓生命為籌碼而鬥法,今天的我們堪稱是以惡魔治國也不為過吧

當然,選舉選多了,魔性瞭解的多了,自然在投票之際的判斷會變得更加敏銳,這就是成長吧?在這之間,或許我們之中的某一人也會魔性大發,欲一探伏魔殿也不可知呢?(一笑)

星期三, 10月 25, 2006

白色血液

 
 
 
我是誰?十歲時的我和現在的我是同一個人嗎?
當我身上流的血不再是紅色時我還是人嗎?
當我的心臟被機械取代時,我還是人嗎?
當我的腦不再存在時,我還是人嗎?我還存在嗎?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問「哪些因素不能決定兩個個體不是同一個人」。
名字相同很明顯的並不表示兩個人是同一個人。
外貌相同也不見得是同一個人。

那,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本質呢?
技術?學識?財富?記憶?思維?
既使外貌不同,但是有著一樣的記憶,對周遭的事物有著同樣的反應,我們也能接受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
我們的「靈魂」(人的本質)就是基於兩點,記憶和對記憶的詮釋(感受與想法)。這兩者更改了任何一點,這個人就不是原來的人。

因此「十歲時的你」和「現在的你」是同一個人嗎?或許某些記憶一致,但是對事物的感受卻大不相同,因此應該不是同一個人吧?

進一步說,
若肉體不存在了,但是記憶和思維仍然存在,那這個人還活著嗎?還是「人」嗎?
為了生存,紅血被白色人工血所取代,臟器也將逐漸的被換成人工器官,但是我相信,人的本質沒有被改變,仍然會活的更好。

Tribute to Dr. Bruce Spiess of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who mad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

星期三, 10月 11, 2006

愛是…

 

 
Le Printemps (The spring) by Pierre Auguste Cot
 
公園中一隻靜靜的看著你的松鼠,讓你不由自己的想將手中的爆米花分一些給他。
睡房裡一滴小孩臉頰上的眼淚,讓你不由自己的希望自己能有無上的力量,能雙手一揮而讓這個小孩永久沒有痛苦。
雖然不多,時間也不長,更可能也做不到,但在那一剎那,當事人確確實實的感到愛。

可是
公園中的人雖多,不是每個人都對松鼠有一樣的反應,
世界上的人不少,未必的每個人都對淚珠有一樣的感覺,
小孩的雙親和其他人的感覺更是不同。

每個人對事物的反應都不同,某些人比較能夠付出「愛」,而某些人則否,
或許這有生理上或心理上的解釋,但是「因人,因時,因對象而異」則是肯定的。

星期四, 10月 05, 2006

夜間飛行

 
Night of Vancouver 溫哥華夜景(View point : West Van) 2459

我喜歡幻想,
尤其是在星光燦爛的夜裡,
白天不會出現的怪物們在晚上的冥思中都會跑出來。

有些是有著多個面孔,深不可測的怪物,好像「真相」,
有些穿著著亮晶晶的鋼鐵外殼,但是卻有著稻草的心,譬如「詭論」,
有些更是穿越時空,只活在心靈深處,偶而出遊的,譬如「靈感」,

他們通常稍縱即逝,恍若天際的星雨,
但是偶而他們也會駐足,要求玩躲躲貓。

有人說「人生是收集回憶的旅行」,
而「旅行是對於新經驗的探索」,

就這樣的一次又一次,
我在月夜中遨翔,不停的回憶,不斷的探索。

星期日, 10月 01, 2006

什麼是「愛」?

 
3839
 
從來沒有一個名詞的含意是如此的複雜而又相互衝突的,

「愛」可以是「付出」也可以是「佔有」。
「愛」可以是「剎那」而維持「永恆」。
「愛」可以存在於人神之間,男女之間,親子之間,人和物之間。
「愛」可以是美好的喜劇,但是也可以是悲劇。
「愛」可以和「犧牲」「奉獻」連用,也可以和「佔有」「嫉妒」在一起。
「愛」可以是提升人至神性的地步,人類行為的至高點,但是也可以「因愛生恨」而讓人變成怪物。

為什麼?

任何一個現象會擁有如此多相互衝突的定義通常只有一個可能性,以上這些「愛」的定義所說的並不是單純的愛,而是摻雜者其他的感情。
讓我們假設「愛」是美好的,那或許我們可以將事情單純化。
親情之愛的最高點是父母願意為小孩付出生命。
男女之愛的最高點是「同生共死,不忍獨活」。
陌生人之間愛的最高點是「捨己救人」。
人對事物之愛的最高點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衣帶漸寬終不悔」。
人神之愛的最高點是「託付未來」。

整理之後我們得到「付出」。
當我們願意為之「付出」時,是「愛」的最高點。
讓我們假設「愛」就是「付出」,但是是什麼樣的付出呢?
連生命都可以付出時,大概已經無所謂「報償」了,大多數的父母為拯救小孩而可能一死時,既使沒有希望也不會放棄,寧可犧牲也要試,因此這個行為和後果也沒有關係。
因此假如以上的論點是正確的,那麼「愛」是「無條件,不計結果的付出」。

那,一般所說的「愛」除了「付出」以外還有什麼摻雜著呢?
「愛」可以是「付出」也可以是「佔有」。既然我們假設「愛」是付出,那「佔有」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佔有」是「慾望」,而慾望也是人類感情之一,那有沒有可能當我們談到「愛」時,事實上我們把「愛」和「慾」夾雜在一起呢?

「慾」是非常強烈的感情,是生物賴以生存的驅動力(食慾,性慾,求生慾),當不得滿足時,不安,傷心,嫉妒,憤怒,有時甚或死亡(包括自殺)。

男女戀情一旦破滅時這些反應幾乎無一可免,這是因為「慾念」的不得滿足。
親子關係一旦子女讓父母失望時,這些反應也是必然的,這是因為「期望」的不得滿足,而「期望」是美化過的「慾念」。

因此,我們可以猜測,一般論的「愛」通常是「愛與慾」的混合體。
而「愛」是付出,而「慾」是佔有。

而所謂的愛情,基本上是「慾」的化身,但是到了某個時點,有一方(或雙方)願意無條件的為對方付出一切,不論時間的長短,這時這兩個人之間才有了真正的「愛」。
基於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封閉而自我保護的,因此當兩個人對彼此發生興趣(或性趣)時通常會願意彼此配合,在某個程度上這也是一種付出,雖然不是無條件的,但是卻和「愛」有著其共同性。
若順利發展出無條件的「愛」的話,就被認為「一見鍾情」,否則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而已。

星期六, 9月 30, 2006

禁慾主義與縱慾主義

 
UBC Stone Gate Close-up 2489
 
慾望不單是人類的天性而是動物共同的天性,任何動物幾乎都脫不了食慾,性慾及求生慾。
對於其他動物來說,追尋這些慾望的滿足是自然的行為,是生命的根本,但是可惜對人類來說,卻不是那麼的率直。

人類除了基本慾望之外還有心理上的慾望──自我的滿足,他人的肯定──,而這個情況中出現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到底誰比較重要?
人類除了基本慾望之外也有靈性上的慾望──不以物慾為滿足,以追求超脫為滿足──而這個情況中也出現了另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到底快樂和慾望有沒有層次上的高低?

而面對於這兩個問題所處態度的不同形成了「禁慾主義」和「縱慾主義」的分別。

有一點不能混淆的是「禁慾主義」不是完全的禁慾,不然信徒就會滅絕而沒有下一代,而既使是「縱慾主義」也講求「控制慾望」。
縱慾主義的代表「伊比丘魯學派」(Epicureanismc. 公元前 307)就講求心靈上的寧定,降低對短暫物慾的追求。

於是我們有了「不完全禁慾的禁慾主義,和講求克制慾望的縱慾主義」,到底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何在?那邊有所不同?

以追求快樂或物慾的行為來說,禁慾主義有著行為標準,而超出這個標準就是「不道德」就是「不好的」。
以「個人的利益」和「群體的利益」來說,禁慾主義也有著其道德準則,而通常「群體的利益」為先。

因此可以很容易的理解為何「禁慾主義」容易被野蠻時期的統治者接受。
一,「禁慾主義」有明確控制人民的標準(道德)。
二,「禁慾主義」能夠討好大多數的人。(當然統治者的好處永遠在群眾之上。)

那「縱慾主義」呢?
以追求快樂或物慾的行為來說,「縱慾主義」講求「快樂」與「痛苦」的比重,純以個人的觀點來取捨,而沒有事先的約束。
當一個行為所產生的「樂趣」大於「痛苦」時,就是對的方向,反之則不然。而這個判斷依每個人而有所不同。
在這之間沒有「預設標準」存在。

在「個人的滿足」和「他人的認同(滿足)」上也一樣的,「滿足多數人最小限前提下滿足自己的最大限」就是最大限的快樂。
而這個滿足程度依個人,依所處的群體處境的構成而有所不同。相同的,也沒有預設的標準。
當然這就是往後『功利主義』(Utilitarlism)的原點。

由此,我們得到了結論:
「禁慾主義」和「縱慾主義」兩者之間的絕對分野就是「預設標準」(也稱為「教條」或「道德」)的存在與否。

(原文刊於「看不見才怪V2:看不見的緊急逃生出口」)

星期五, 9月 29, 2006

「享樂」被壓抑的緣由

 
1318
 
中國的儒教思想屬於「禁慾」系統,因此任何「享受」都被認為是不好的。
連音樂都要講求「中正平和」,其他的就可想而知了。

「熱情」一向也不是被喜歡的「美德」,因此大多數「君子」都變得「老成持重」「喜怒不行於色」,而「享樂」「大聲笑鬧」都會被認為是「沒有修養」的缺失。
再加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說法層層枷鎖之下,人要是只為自己想,享受樂趣就是「自私」「墮落」「不上進」。
連帶著「成大功,立大業」等等的偉大理想開始讓人覺得要是沒有理想,沒有宏偉的目標那就是不如他人。

就這樣的,人人不自知的都替自己立了貞節牌坊,而人性的欲求都被活生生的扼殺。
在這種情形之下,對自己殘忍,當然對他人更是不會客氣,因此動輒以道德掛帥貶斥他人,殊不知道德是「人人心中一把尺,長短寬窄各不同」,因此道德只能用來規範自身,而不能強加於他人。

很不幸的「儒教」成了中國的「顯學」之後,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四平八穩,仁義道德」成了鐵則,凡動機必須是為了天下蒼生,凡行為必須合乎「八股教條,禮義廉恥」。
既然君子們都如此,當然「追尋自我快樂」如此不夠堂皇的行為自然是「草民」的行為了。

我相信就是「享樂」有負面意義的緣由。
「貞節牌坊」雖然高大,但是人的天性可不是如此能夠輕易被消滅,因此也養成了「說一套,做一套」的習慣,到頭來造成中國歷史上「真君子罕見,假道學盈街」的現象。

更不幸的,當「熱情」或「不拘言笑」被限制時,相對的「創造力」也被限制住了。
當「教條主義」「道德導向」成了主流之時,犯錯之人馬上不但會被法律所處罰,還要承受社會道德上的「私刑」。
這也是為何中國人比較會容易唯唯諾諾的向權威屈服的理由。

連「享受」都要擔心後果,那還有什麼事不擔心的?
蓮「享樂」是人的天性都無法接受,那如何談「人性」?
連「看別人享樂」的修養都沒有,那還能有什麼修養?
連「自己享樂」的勇氣都沒有,那「捨生取義」是「厭世」還是「勇氣」?

星期四, 9月 28, 2006

「享樂」和「快樂」的定義

 
4129

「享樂」的傳統解釋為「享受感官上的快感」,但是假如不這樣想的話,「享樂」就單純是「享受快樂」,也可推廣為「對於美好的事物的接納」,單純看解讀人的看法而定。
「快樂」就比較複雜了,因為有著「感官上」的快感,「心靈上」的快樂,甚至還有「一日無事賽神仙」這種沒有心理波瀾的「喜樂」。

有些人當承受痛苦時他會覺得快樂,「受虐傾向者」當肉體受到痛苦時,他們會有快感,那這到底是「感官上的快樂」還是「肉體上的痛苦」呢?
可能的答案是「受虐傾向者」承受肉體痛苦時應該算是快樂,雖然肉體上受苦,但是「心理上快樂」。
苦行僧們接受苦難的折磨雖然形體上痛苦,但是心理上應該也是平靜的,因為他們相信經由痛苦他們會得到信仰上的報償。
「十年寒窗苦,一舉成名天下聞」,那「寒窗苦」時心理苦不苦呢?或許是苦的,但是事過境遷之後可能會有某種懷念的感覺。

綜合這幾個可能性,我們可以將「快樂」定義成「正面的情緒反應」,這個解釋能夠符合所有的「感官上的快感」「靈性上的歡愉」。
當然所謂的「正面的情緒反應」沒有道德上的評價,因此既使殺人狂在殺人時所趕到的快感對他本人來說也是「正面的」。
之所以是「正面」因為當事人會願意「回想」這個情緒反應及其相關的事件或思念,反過來說,任何當事人不願意回想的事物,念頭就是負面的。

星期日, 9月 24, 2006

Good Business

 
DSCN 0477

任何事業都有其景氣週期,只要是好事業,有機會賺錢,就一定有人會介入,畢竟世界上聰明人不但不只一個而是很多,比我們願意相信的還要多。
世界上的事情只要和錢有關就一定會有「供需平衡」的現象。

任何好事業,一旦介入的人多了,自然的就不再那麼好了。
早期的紡織業,後來的電腦業,從自由業到跨國公司都脫離不開這個現象。

達文西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奇才,但是他不是當時最有錢的人,他甚至不能算是有錢。
比爾蓋茲不是當代最聰明的人,但是他是當代最有錢的人之一。

因此,名利並不取決於才智或眼光,更多的時候運氣和情勢決定一切。
諸葛亮是三國時才智超絕的人,但是仍然擋不住時勢的變化。

因為「努力是當然,失敗是必然,成功是偶然」。

那我們就隨便找個事做嗎?
當然不是,

達文西不是當時最有錢的人,但是他很快樂,因為他做他喜歡創造。
比爾蓋茲不是當代最聰明的人,但是他很快樂,因為他做他喜歡競爭。

人生的幸福快樂和名利沒有關係,但是和價值觀有關。
與其一窩蜂的跟著他人作自己根本不知所以然的事業而指望賺錢,不如做一些真正能讓自己高興的事。

唯有當一個人真正覺得滿足的時候,他才能快樂,而進一步的鍛鍊自身的技能。
當身處逆境的時候唯有喜歡自己的工作的人才能持久,而往往只有這些人才能在這工作上發展出他人所無法比擬的成就。

達文西他喜歡創造,因此他成了當時最出名的發明家和藝術家。
比爾蓋茲他喜歡競爭,因此他成了當代最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家。

而這一切並不是強求來的,因為人的許多特質(才智,野心,眼光,外交手腕)往往是先天的資質加上後天的經歷,而這兩者本身就是運氣的構成。
但不論一個人天生的資質和後天的培養如何,「幸福」卻是自己可以努力去體會的,只是多數人誤認「名利」就是「幸福」而已。

什麼?你問我假如你不介意失敗,你喜歡競爭,更喜歡名利,那怎麼樣的事業才是最好的事業呢?
一開始我不就說了嗎?「任何好事業,一旦介入的人多了,自然的就不再那麼好了。」,因此最好的事業就是「他人無法輕易介入的事業」。
因此最好的事業是「壟斷事業」,舉凡任何事業牽涉到「專利」「特殊條件」「相互厲害關係」的事業都屬於此。

這種事業不論複利與否,由於特殊條件,根本沒有競爭對手,技術上來說才是最好的事業。

星期一, 9月 18, 2006

陰影


"Breaking Boundaries" by Bitten Foster


「人生難免痛苦,但是比痛苦更傷人的是對於痛苦的恐懼。」

"The fear of pain is worse then pain itself."

星期六, 9月 16, 2006

享受

 
A soft sunset in mid-summer. 1442
 
每一個陽光明媚的公園裡,
樹叢裏難免有鳥屍,
碎石路上總會有狗屎,

但是當妳漫步時為何要凝住著這些不快,
而不享受陽光,涼風和美艷的花園呢?

星期三, 9月 13, 2006

浮生半日

 

Old man by the sea 1218
Originally uploaded by Night Glider 月夜天翔.

An old man of calm, a ocean of boundless, a glimps of charm, a sanpshot of memory.

一個與世無爭的老人,一片無垠無際的藍海,一個巧然而至的倩影,一個稍縱即逝的回憶。

星期四, 8月 17, 2006

生命的價值

 
Say hello to spring 和樹精打著招呼的小鬼 5719M01

生命的價值和社會價值是不同的。社會的價值是「人」依著「社會」這個群體的不同而價值有所變動,而「人」其本身是自然界中的「存在」之一,而任何「存在」對於自然界的影響力(價值)都是無可計量的。

吃肉類並不表示不尊重生命。吃肉類是殺生,吃植物也是殺生(對那些植物細胞而言),兩方都不吃,自己死了也是殺生。那該如何是好呢?
重點是心存敬意,我舉個例子,一個和尚穿的跟乞丐一樣,坐在乞丐的隔壁,兩人一樣的口頭念經,一般的「化緣」,哪一個才是和尚?
答案是『心存佛意即為僧』。

在戰場上戰爭也是可以尊重生命的(不殺平民,不殺傷兵,不殺降兵,『屈其兵,不辱其國』)。

獅虎尚不濫殺,人何以為人?尊重生命,尊重自己。

將人以價值來衡量他人時,自己也終將被衡量,為了不被他人看輕,不停的逼自己向上那倒是好事,但是往往淪於『殘人以自肥』就因為怕終有一天為他人比下去,到最後可能連自我都出賣了。
將人以價值來評估是可悲的,試問,若有一天你自己的小孩成了你評估中的『廢物』(殘廢,車禍,疾病等等),你要不要愛他?生命,真的能估價嗎?

星期二, 7月 25, 2006

*尋覓*

 
An ending of a day and also beginning of a night. 4810

走遍了數不盡的世界
我來自名叫憂愁的星球
有時飛翔於發光的雲海之上
有時潛遊於闇黑的深海之中
經過無數的時空
度過無限的次元
我如瘋如狂的尋覓
我如痴如醉的探索
尋求著金黃色的世界。

終於我來到了這個藍色的星球
每一個我問的人都不給我答案
拍拍我的背笑笑是唯一的答覆
我哭,我叫,我咒罵,我祈禱
千手千眼的神祉沒有回答
決定消滅我永恆存在的那一天
這個小女孩帶給我一朵藍花
親了我的臉頰,
摘下了我的藍色眼鏡
天,也許金黃色的世界不存在
但是,這是個彩色的宇宙

我遨翔於九天之上
縱情於吸收著七彩的光譜
也許有一天我將再次的傷心
但是我已知道,
無限的世界全屬於我
只要我張開我的心眼

星期日, 7月 23, 2006

擁抱痛苦,追尋快樂

 
IMG_4674

人生不可能完美無缺,在人生的路上「痛苦」是無可躲避的事實,不論人如何做選擇,不過是在不同的痛苦中做選擇罷了。
也就是因為如此,痛苦是無法逃避的,『逃避痛苦』本身就是『拒否(denial)』,越是抗拒就越難以接受事實,而痛苦往往變得更真實也更加強烈。
反過來說,對抗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當一個父親接受了他的小孩是智障的事實支後,他才能全心全意的愛他的小孩,唯有當一個人完全接受了他情人的缺點時,他才能真正的愛他的情人。
而人唯有當完全的接受了人生的不幸時才有可能熱愛自己的生命,否則,我們的時間將會花在逃避上,而忽略了生命中所有的美好事物。

擁抱痛苦,追尋快樂。

星期二, 7月 18, 2006

奧秘

 
5556

清明時節雨紛紛,麵包發黴處處聞。
在1928, Sir Alexander Fleming (佛萊明爵士)尚未發現盤尼西林(Penicillin) 之前我肯定沒有人看得起這個又髒又不起眼的霉菌。
而如今呢,我相信各位大概沒有人不因而減輕痛苦甚而獲救吧?當初的那一小撮霉菌對人類的影響之大不是數字可以衡量的,那是改變人類歷史的一刻。
尊重生命並不是單純的只是基於道德感或文學家無謂的的感傷,而是無數的哲人在廣大的星空下無數次的沈思後對這個宇宙的無限奧秘的一種尊重和禮敬。

星期六, 7月 15, 2006

肉眼不可見的幸福


HDR (High Dynamic Range)能夠將肉眼所無法辨識的光差都協調在一起,溫哥華的落日因此而得到另一種詮釋,能夠拍到美麗的落日是一種幸福,如今又多了一種「不可見的幸福」。

星期一, 7月 10, 2006

私心

 
IMG_3820

人的私心是保護自己及讓自己成長的天性之一,可是當自我的私心和他人的私心起衝突時,『野獸』就自然的舞爪而出。
何況,在『私心』之外還有其他更可怕的『野獸』呢。

我曾經鞭打,禁錮過我的野獸,但是一如禹父治水,一昧的築堤圍堵,最後的結果只有提缺泛洪而已。
在那野獸肆孽之後的日子,傷痛與後悔是難免的,雖然痛苦,但野獸卻也理解到行為的誤差而自行收斂,畢竟牠也不希望我痛苦,往後自然的不輕易露出爪牙。

犯錯是人生中必然的過程,但是只有經由犯錯我們才有機會成長。

『意志不堅定者容不容易犯下錯誤?』

 
1841

『意志不堅定者容不容易犯下錯誤?』
首先『錯誤』的標準很難論斷,要是當事人不覺得有錯的話,那能不能說是錯誤呢?
因此,可能以『意志不堅定者容不容易覺得自己犯錯』來討論比較適合。
基本上,意志不堅定的人比較會在不同的價值觀中來回搖擺,因此常常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有誤,伊索寓言中父子兩人騎驢入城的故是就是一例。
因此,意志不堅的人常常會在痛苦中徘徊(但不見得是同一個痛苦,往往是不停的在痛苦中輪轉)
意志堅定的人通常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價值觀,因此比較不容易覺得自己犯錯(既使全天下的人都認為他錯了)。


『意志堅定者的痛苦時會持續的比較久嗎?』

『意志堅定』分為三種類別:

第一種是『皈依』型的意志堅定。
這種型的堅定是經由『信任』產生的,對現有道德標準的信任,對自己所尊敬的人的信任進而相信他所相信的信念,對「神」的信任。

第二種是『諦觀』型的意志堅定。
這種型的堅定是經由『認知』產生的,相信泰森和我比賽拳擊,我一定會輸。哥白尼相信天心說(不是日心說)。對經由觀察,邏輯的判斷而得到的結果的信心。

第三種是『天授』型的意志堅定。
這種型的堅定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沒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個人認為這是三種類型中最堅定的一種,梵谷之所以作畫,史懷澤之所以行醫,莫札特之所以作曲,鱒魚之所以逆流迴游。不是因為他們意志堅定,而是因為他們熱愛他們所做的事,或生命的召喚所使然。

『皈依型堅定』一旦痛苦起來幾乎就是破滅,或是完全的迷失。比如被親友背叛,發現自己相信的『宗教』不過是神棍斂財的工具等等。
『諦觀型堅定』理論上要是發現自己錯了,反而可能有『山窮水盡宜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我贏了泰森!?』,『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完全!?』,夜空中居然還有肉眼看不到的天體!?』(無線電波天文望遠鏡)。
『天授型堅定』根本沒有痛苦可言,因為他們不過是照著本能行事罷了,或許連他們都不知道為何要如此做吧?

因此『意志堅定者的痛苦』還要依照他們為何堅定的種類來判斷才行。

星期六, 7月 08, 2006

『少數人應當被犧牲?』── 改錯題

 
7244

by 月夜天翔

『多數人的利益重於少數人的利益。因此,少數人應當被犧牲?』

邏輯篇:

為了多數人,少數人應該犧牲嗎?這一直是在現實上,道德上和策略上被反覆爭論的問題。

乍看之下理所當然的事情,『要是犧牲一人可以救一百萬人的話,難道這個人不應該被犧牲嗎』?相信這個問題曾經閃過無數人的腦海。


但是也有反論。。

今天犧牲一人可以拯救所有的人,那我們應當犧牲一人。
明天犧牲一百人可以拯救所有的人,那我們應當犧牲一百人。
後天犧牲一萬人,可以拯救所有的人,那我們應當犧牲一萬人。
大後天。。

什麼時候『犧牲』會變成『屠殺』?
剩下來的所有被『拯救』的人,能夠安心的活著,不用擔心明天輪到自己被『犧牲』嗎?


假如『成全多數,少數應該被犧牲』的作法是正確的,那麼『河伯娶親』故事中那些村民為何每個人都過著戰戰兢兢的日子?唯恐明天輪到自己的小孩會被當成『犧牲』?

反過來說,那難道『為了少數人,多數人就應該陪著犧牲嗎?』當然這也說不過去。

那麼『多數人的利益重於少數人的利益。因此,少數人應當被犧牲?』這一句話那邊有問題?

很簡單,這個歷史上的迷思錯了兩個字─『應當』,正確的答案是『多數人的利益重於少數人的利益。因此,少數人 *會* 被犧牲』
這之間沒有應不應當的問題,因為『少數人會被犧牲』是現實。一如人生中必有苦痛和死亡一般。

但是就是因為如此,我們更不能任意的『理所當然的』犧牲他人。
就是因為我們知道當有利益衝突時少數人會被犧牲,因此,我們更要著重的保護少數人。

因為

當少數人今天的利益有可能遭到威脅時明天大多數的人的利益也會遭到威脅,因為我們當我們接受這個事實時,我們自己已經立下尺度──建立了一個『為自己犧牲別人』的世界,而明天,我們自己可能因為為了他人的利益而被犧牲。



現實萹:

『假如犧牲一個人,就可以消滅癌症,我們應不應該犧牲這個人?』

乍看之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假如說,答案是正確的,那我 *謀殺* 了一個人,(基本上除非對方自願『犧牲』否則就是謀殺,而不論動機為何)。
結果明天發現,這個『癌症的解決法』有缺陷,必須再殺一個人,那我殺不殺?
事實上,人世間的問題,通常不如表面的單純,但是當殺了兩個人之後,通常我就無所謂了,『為了救人類,我可以下地獄。』之類的想法馬上會來安慰我。鼓勵我繼續執著下去。
故事的終結是,我被逮捕,我不斷的喊著『再犧牲一人』,我就能拯救世人。。,最後檢視文件時發現,我根本連基本的醫學常識都不懂,於是我被送進瘋人院。。。

這是主觀認知錯誤的情形。

『假如一條鐵道有兩個分岔,主道上有十個小孩在玩,要是火車不改道,勢必會撞死這十個違規的小孩,但是在廢道上有一個小孩在玩,這時要怎麼選擇?』

乍看之下,選擇好像是『10與1之間』。但是這不是完全的正確。

選擇撞死一個小孩的錯誤是,我們認為這樣可以救十個小孩,以一換十。這是當然的。

但是實際上不見得,因為「人」在歷史上的變數是非常大的。撞死一個小孩和撞死十個小孩,對於往後的歷史都會有非常大的變異。
因為歷史上的變動往往是一連串的事件的骨牌效應,而任何微小的變化,經過十萬年,可能會造成巨大的差別,甚至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否。

有人可能會問,那麼十個小孩的變數不是大過一個小孩?答案是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因為過於複雜的系統,變數之間會互相產生新的變數,而不斷的滋長下去,因此現實的複雜度不是10條人命重於一條人命可以計算出來的。

那麼難道就眼睜睜的看十個小孩死亡?
當然不會眼睜睜的,有煞車,有氣笛。在試過一切的手段後,不幸還是可能發生的。

在採取了所有正確的手段後,仍然有失敗的可能。但是所謂的失敗只是對今天而言,明天這個失敗可能是一切成功的基礎。這就是人生。

心中的野獸

 
4110

如果不常讓心中的野獸放風出遊的話,我可能永遠無法與其和平共處。
從小被教訓要謙虛禮讓,不得罪他人而拼命的壓抑自己,但是人的付出往往必須要有(物質或精神上的)補償,結果是在內心深處根本就看不起他人(甚或敵視『無禮之人』),因為若不如此則無法壓抑自己來與他人虛禮。
個人認為唯有先去除這種負擔才真的要能尊重他人。『忍耐』和『蓄慾』往往差別不大。

星期日, 6月 25, 2006

最強帝國?

最強?最強帝國?
最好吃,最好吃的菜?
有答案嗎?
我喜歡廣東菜,那四川菜,上海菜,法國料理都不是最好的了?主觀意識是無法討論的。我兒子當初認為麥當勞是最好的菜,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口味也變了,可見「最XX」是會隨著主觀環境而改變。
或許,應該討論的是為何他們能在漫長的歷史中各領風騷一段時間。

再者,「最強」?軍事上的最強?文化上的最強?亦或是歷史貢獻上的最強?

除了中國之外,希臘也是對歷史貢獻上的「強國」,因為他直間的影響了羅馬的共和制,而共和制讓羅馬成為了歐洲歷史上最輝煌的帝國之一。
羅馬承續希臘以民為本的觀念,不若其他王朝許多偉大的建築都和皇室或國家相關(陵墓,長城),而羅馬的大型建築「競技場」「供水道」都是直接和民生有關的建築。
除了對羅馬的影響,希臘對於數學,科學的貢獻也很驚人,基本上整個現在西方的文明進展都是因為「University制度」(不是大學制,而是言論情報的收集和傳播的體系)而得以快速進展。
相對之下歷史上的中國往往自我本位過盛,為了控制人民而不惜將過去前人的功勞完全否認(焚書,坑儒,文字獄)導致人人噤而不語,自掃門前雪(坦白說希臘也發生過類似的情形但是遠不如中國嚴重),因此文明的進展受到嚴重的限制。

洗腦

你是說『洗腦』嗎?
瞭解了,我小時候每天都要喊『XXXX萬歲,XXX萬歲,萬萬歲』算不算呢?
小學課本的第一課「我愛爸爸,我愛媽媽,爸爸愛我,媽媽也愛我。」,算不算呢?
每天打開電視,上面的廣告,歌星的打歌,包括「我愛國家」的論調,哪些是「洗腦」,哪些不是「洗腦」呢?
四川人喜歡吃辣,某些原住民喜歡刺青,我喜歡看科幻片,哪一個是「洗腦」呢?
請不要急著作答,聽完這一段話再想一想。
「一般人總以為所謂『正常人』和『精神異常者』是不一樣的,事實上以心裡學的觀點來看,所謂『正常』只是在『一千萬種不同的瘋狂』中的多數者而已。」

>我們卻往往因為這是世界的主流而要被迫去接受, 認同
被迫?為什麼呢?用什麼「迫」呢?只要不是用武力,或毒品還有什麼力量能迫使一個自由的靈魂屈服呢?
答:「誘惑」,「人情」,「義理」「情人的眼波」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人生在世本來就是為各種不同的激流所衝擊著,如何在眾多的「威脅」(你不聽話我就不跟你玩),利誘(信我者得永生),災難(你養的小鳥被貓吃了)之中找到「真正的我」和「真我的立足點」本來就是人生的眾多挑戰之一。

於是有的人獻身為國,有的人供奉於神,有的人到異鄉開拓新天地,有的人一心玩遊戲(國際象棋,高爾夫,買賣股票,公司,土地等等)
每種人生所需要的文化背景和思維體系都不同,每種人生都有要不同的犧牲和樂趣吧?

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
這個字眼我從很久以前就滿懷疑的,為什麼文化會和侵略扯上關係呢?
喜歡,吸收且接受外國的文化就是被「征服」嗎?
那麼我們的一天為什麼是24小時,一個月為什麼有30,31,28天之別呢?
我麼的算術,數學為什麼用阿拉伯數字呢(雖然是印度人發明的)。
金庸的小說裡面有許多部分是來自大仲馬氏的「基督山恩仇記」和捷克倫敦的「海狼」那是否他也是「被征服者」呢?
電腦是西方人發明的,那是否表示我也被征服了嗎?
如此的看待外國文化,強行的分出「他們的」,「我們的」會不會心胸太過狹窄呢?
「侵略」通常表「被侵略」的一方是非出於自願的(為武力所脅迫,為毒品所迷亂)且物理上的無法抗拒。
「文化」統常會融入我們得生活中讓我們變得更完美,我真的看不出有「侵略」的疑慮存在。

捍衛本國的文化?發揚固有思想?
太極劍的精髓是「忘掉原本的劍招」,心中存了「他」「我」之別,思路就會有問題的。
我個人覺得過度熱衷於「本國文化」和盲目的崇尚「異國風情」都有著一樣的危險。
最好的方法正如開放社會中的女子服裝款式一般,今天西方羅馬,明天東方神秘,週而復始,進而互相影響,改進。

附帶說一下「雜交」在某些社會中是很平常的,文明古國中的希臘講究肉體美,崇尚肉體的快感,我並不覺得和中國的守貞操的觀念比較起來有何低下之處。
各有各光明和其黑暗的一面,兩個國家中都一樣的有因為「愛」和「性」而發生的悲喜劇。
瑞士和瑞典都因而有「社會認養」制度(我記得瑞典人同「姓」的人非常多,因為父親往往不知是誰)
想對這些國家原封不動的將儒家的「貞操」觀念慣輸給他們,其困難度就好像要中國「性開放」一樣的不可思議。
個人覺得應該做的是「瞭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喜好,讓自己變得更好」後,將自己的心得和他人交換,不要為「本位主義」所惑,如此一來,慢慢的自然會產生新的,屬於我們自己文化。

星期六, 6月 24, 2006

光與闇

大天使奉命降臨凡世,保護正義,他在教堂的大門上刻了『走在光明的途徑上,黑夜裡將不會有死亡和恐懼』
(Walk under the path of light , there shall be no death and fear tonight)
一時前來朝聖的信徒蜂擁不斷,一天早上這段銘文旁邊被惡魔刻上了另一段字『光越明亮,影子就越黑暗』(Brighter the light ,darker the shadow will be)
不久之後教會的力量被慾念所腐蝕,成為文明進化的阻力。
任何和黑暗誓不兩立的力量只會加強,而無法消滅黑暗的。

『彊說』

 
4235


放眼望 貪嗔怨痴人間苦 仙佛無語嘆凡世
放眼望 偷搶騙詐世險惡 鬼魅亂舞鬧紅塵
怎得天上星宿 到得人世滅苦
怎得英雄劍利 解得五州板蕩
我獨沽一壺酒祭天 願眾人美夢得償
怎料得一轉眼夢醒 普天下事事依然
兒女衷情 魂牽夢縈 痴得悲離傷心苦
英雄重義 鞠躬盡瘁 苦得自殞殺身亡
莫非 是緣皆罪
莫非 有情皆孽
有朝一日化羽仙 飛身上九重 踢門怒罵賊老天

星期三, 6月 14, 2006

『官方語言』=『國語』?

 
2361

每每聽到有人爭議『應該讓台灣話成為我們的國語』,『去中國「話」』,『教育系統應該教台灣話』,『我不想講XX話,因此我反對XX化當官方語言』等等。。

但是在這些紛爭中有幾個廣為被誤會的事實。

首先『國語』並不完全等於『官方語言』。
『國語』具有『官方語言』和『國家語言』的雙重性質,但是『官方語言』並不等於『國家語言』。

『官方語言通常是由政府制定的工作、政治和法律語言。官方語言是一個國家的公民與其政府機關通訊時使用的語言。然而,國家語言則不一定要該國政府的認可。雖然和官方語言有別,但是通常一個國家的國家語言就是該國的官方語言。』(Wikipedia 國家語言和官方語言)
由以上的定義可以看出國家語言和文化有關,不是經由法律制訂的標準。

其次,官方語言並不一定就是主要語言
最明顯但卻罕為人知的例子就是美國(
USA)沒有官方語言。(因此你可以瞭解布希George W. Bush 反對用英文以外的語言唱國歌是多大的笑話。)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而文化是人民生活的體現,不能也不應該由政府來加以限制。
因為在多元國家中不論政府推廣哪一系的文化都對其他的族群不公,因此政府對文化的責任是『保護』而不是『推廣』。

星期二, 6月 13, 2006

拒掛陳水扁的照片?

 
0643

11偶然看到台灣政治新聞上演出議會討論是否拒掛陳水扁的照片,議會外讚成的民眾非法聚集(警察的說法)。
總覺得什麼地方不對,直到回到書房才想起,問題不在於『拒掛陳水扁的照片』而應該是『拒掛總統的照片』。

一個原則的問題,但是卻被扭曲成偏好的問題。

沒有一個人能讓多數人滿意,因此也沒有一個總統能讓多數人滿意,不論是總統與否,當然有人不喜歡到處看到某人的照片。但,這是喜好的問題

政府機關(司法,行政,立法。。)是為了國家而存在的機構,而不是為了私人或黨派而存在的。因此絕對不宜掛統治者或黨團的照片或旗幟。這是原則問題

可惜的是許多台灣的民眾卻沒有清楚的看到這一點,本是原則的爭取卻可能成為主觀的各人喜好之戰。

1

神會覺得自己偉大嗎?

 
1982

11 神會覺得自己偉大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一個覺得自己偉大的神,必然具有差別心,但是具有差別心的神是無法具有『全愛』(完全無私的愛)的,這和定義上『全知,全能,全愛』的神是相互衝突的,因此,神並不覺得自己偉大。

神會覺得祂需要人類的尊敬嗎?

不然,人從來不覺得要螞蟻覺得他偉大,而人和神之間的差距遠大於人和螞蟻之間的差距。因此可以想見,神不需要人覺得他偉大。

如此,問題就來了,神既不覺得自己偉大,也不需要人類覺得他偉大,那人類對神的敬仰是如何產生的呢?

答案是沒人逼迫,自然產生的。

再來的問題是,戀愛中的人覺得羅蜜歐與茱莉葉偉大,科學家覺得愛因斯坦偉大,賭徒覺得賭神偉大。。。那,我們為什麼覺得神偉大?

我所知道的許多人信仰,敬畏神的理由往往是因為神無所不能的能力。我可以肯定,一個充滿愛心但是沒有能力的『神』大概引不起人的『崇敬之心』吧?

這就引出了最嚴酷的問題,不論神是否存在與否,我們崇拜神的動機正好充分的顯示了我們本身是哪一種人,我們是因為敬畏其力量而敬仰神,因為崇拜其知識而敬仰神還是因為感受其仁愛而敬仰神?甚或是想藉神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私慾(對永生的貪戀,對痛苦的恐懼)?還是單純的祇是感謝他給了我們生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