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9月 30, 2006

禁慾主義與縱慾主義

 
UBC Stone Gate Close-up 2489
 
慾望不單是人類的天性而是動物共同的天性,任何動物幾乎都脫不了食慾,性慾及求生慾。
對於其他動物來說,追尋這些慾望的滿足是自然的行為,是生命的根本,但是可惜對人類來說,卻不是那麼的率直。

人類除了基本慾望之外還有心理上的慾望──自我的滿足,他人的肯定──,而這個情況中出現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到底誰比較重要?
人類除了基本慾望之外也有靈性上的慾望──不以物慾為滿足,以追求超脫為滿足──而這個情況中也出現了另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到底快樂和慾望有沒有層次上的高低?

而面對於這兩個問題所處態度的不同形成了「禁慾主義」和「縱慾主義」的分別。

有一點不能混淆的是「禁慾主義」不是完全的禁慾,不然信徒就會滅絕而沒有下一代,而既使是「縱慾主義」也講求「控制慾望」。
縱慾主義的代表「伊比丘魯學派」(Epicureanismc. 公元前 307)就講求心靈上的寧定,降低對短暫物慾的追求。

於是我們有了「不完全禁慾的禁慾主義,和講求克制慾望的縱慾主義」,到底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何在?那邊有所不同?

以追求快樂或物慾的行為來說,禁慾主義有著行為標準,而超出這個標準就是「不道德」就是「不好的」。
以「個人的利益」和「群體的利益」來說,禁慾主義也有著其道德準則,而通常「群體的利益」為先。

因此可以很容易的理解為何「禁慾主義」容易被野蠻時期的統治者接受。
一,「禁慾主義」有明確控制人民的標準(道德)。
二,「禁慾主義」能夠討好大多數的人。(當然統治者的好處永遠在群眾之上。)

那「縱慾主義」呢?
以追求快樂或物慾的行為來說,「縱慾主義」講求「快樂」與「痛苦」的比重,純以個人的觀點來取捨,而沒有事先的約束。
當一個行為所產生的「樂趣」大於「痛苦」時,就是對的方向,反之則不然。而這個判斷依每個人而有所不同。
在這之間沒有「預設標準」存在。

在「個人的滿足」和「他人的認同(滿足)」上也一樣的,「滿足多數人最小限前提下滿足自己的最大限」就是最大限的快樂。
而這個滿足程度依個人,依所處的群體處境的構成而有所不同。相同的,也沒有預設的標準。
當然這就是往後『功利主義』(Utilitarlism)的原點。

由此,我們得到了結論:
「禁慾主義」和「縱慾主義」兩者之間的絕對分野就是「預設標準」(也稱為「教條」或「道德」)的存在與否。

(原文刊於「看不見才怪V2:看不見的緊急逃生出口」)

星期五, 9月 29, 2006

「享樂」被壓抑的緣由

 
1318
 
中國的儒教思想屬於「禁慾」系統,因此任何「享受」都被認為是不好的。
連音樂都要講求「中正平和」,其他的就可想而知了。

「熱情」一向也不是被喜歡的「美德」,因此大多數「君子」都變得「老成持重」「喜怒不行於色」,而「享樂」「大聲笑鬧」都會被認為是「沒有修養」的缺失。
再加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說法層層枷鎖之下,人要是只為自己想,享受樂趣就是「自私」「墮落」「不上進」。
連帶著「成大功,立大業」等等的偉大理想開始讓人覺得要是沒有理想,沒有宏偉的目標那就是不如他人。

就這樣的,人人不自知的都替自己立了貞節牌坊,而人性的欲求都被活生生的扼殺。
在這種情形之下,對自己殘忍,當然對他人更是不會客氣,因此動輒以道德掛帥貶斥他人,殊不知道德是「人人心中一把尺,長短寬窄各不同」,因此道德只能用來規範自身,而不能強加於他人。

很不幸的「儒教」成了中國的「顯學」之後,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四平八穩,仁義道德」成了鐵則,凡動機必須是為了天下蒼生,凡行為必須合乎「八股教條,禮義廉恥」。
既然君子們都如此,當然「追尋自我快樂」如此不夠堂皇的行為自然是「草民」的行為了。

我相信就是「享樂」有負面意義的緣由。
「貞節牌坊」雖然高大,但是人的天性可不是如此能夠輕易被消滅,因此也養成了「說一套,做一套」的習慣,到頭來造成中國歷史上「真君子罕見,假道學盈街」的現象。

更不幸的,當「熱情」或「不拘言笑」被限制時,相對的「創造力」也被限制住了。
當「教條主義」「道德導向」成了主流之時,犯錯之人馬上不但會被法律所處罰,還要承受社會道德上的「私刑」。
這也是為何中國人比較會容易唯唯諾諾的向權威屈服的理由。

連「享受」都要擔心後果,那還有什麼事不擔心的?
蓮「享樂」是人的天性都無法接受,那如何談「人性」?
連「看別人享樂」的修養都沒有,那還能有什麼修養?
連「自己享樂」的勇氣都沒有,那「捨生取義」是「厭世」還是「勇氣」?

星期四, 9月 28, 2006

「享樂」和「快樂」的定義

 
4129

「享樂」的傳統解釋為「享受感官上的快感」,但是假如不這樣想的話,「享樂」就單純是「享受快樂」,也可推廣為「對於美好的事物的接納」,單純看解讀人的看法而定。
「快樂」就比較複雜了,因為有著「感官上」的快感,「心靈上」的快樂,甚至還有「一日無事賽神仙」這種沒有心理波瀾的「喜樂」。

有些人當承受痛苦時他會覺得快樂,「受虐傾向者」當肉體受到痛苦時,他們會有快感,那這到底是「感官上的快樂」還是「肉體上的痛苦」呢?
可能的答案是「受虐傾向者」承受肉體痛苦時應該算是快樂,雖然肉體上受苦,但是「心理上快樂」。
苦行僧們接受苦難的折磨雖然形體上痛苦,但是心理上應該也是平靜的,因為他們相信經由痛苦他們會得到信仰上的報償。
「十年寒窗苦,一舉成名天下聞」,那「寒窗苦」時心理苦不苦呢?或許是苦的,但是事過境遷之後可能會有某種懷念的感覺。

綜合這幾個可能性,我們可以將「快樂」定義成「正面的情緒反應」,這個解釋能夠符合所有的「感官上的快感」「靈性上的歡愉」。
當然所謂的「正面的情緒反應」沒有道德上的評價,因此既使殺人狂在殺人時所趕到的快感對他本人來說也是「正面的」。
之所以是「正面」因為當事人會願意「回想」這個情緒反應及其相關的事件或思念,反過來說,任何當事人不願意回想的事物,念頭就是負面的。

星期日, 9月 24, 2006

Good Business

 
DSCN 0477

任何事業都有其景氣週期,只要是好事業,有機會賺錢,就一定有人會介入,畢竟世界上聰明人不但不只一個而是很多,比我們願意相信的還要多。
世界上的事情只要和錢有關就一定會有「供需平衡」的現象。

任何好事業,一旦介入的人多了,自然的就不再那麼好了。
早期的紡織業,後來的電腦業,從自由業到跨國公司都脫離不開這個現象。

達文西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奇才,但是他不是當時最有錢的人,他甚至不能算是有錢。
比爾蓋茲不是當代最聰明的人,但是他是當代最有錢的人之一。

因此,名利並不取決於才智或眼光,更多的時候運氣和情勢決定一切。
諸葛亮是三國時才智超絕的人,但是仍然擋不住時勢的變化。

因為「努力是當然,失敗是必然,成功是偶然」。

那我們就隨便找個事做嗎?
當然不是,

達文西不是當時最有錢的人,但是他很快樂,因為他做他喜歡創造。
比爾蓋茲不是當代最聰明的人,但是他很快樂,因為他做他喜歡競爭。

人生的幸福快樂和名利沒有關係,但是和價值觀有關。
與其一窩蜂的跟著他人作自己根本不知所以然的事業而指望賺錢,不如做一些真正能讓自己高興的事。

唯有當一個人真正覺得滿足的時候,他才能快樂,而進一步的鍛鍊自身的技能。
當身處逆境的時候唯有喜歡自己的工作的人才能持久,而往往只有這些人才能在這工作上發展出他人所無法比擬的成就。

達文西他喜歡創造,因此他成了當時最出名的發明家和藝術家。
比爾蓋茲他喜歡競爭,因此他成了當代最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家。

而這一切並不是強求來的,因為人的許多特質(才智,野心,眼光,外交手腕)往往是先天的資質加上後天的經歷,而這兩者本身就是運氣的構成。
但不論一個人天生的資質和後天的培養如何,「幸福」卻是自己可以努力去體會的,只是多數人誤認「名利」就是「幸福」而已。

什麼?你問我假如你不介意失敗,你喜歡競爭,更喜歡名利,那怎麼樣的事業才是最好的事業呢?
一開始我不就說了嗎?「任何好事業,一旦介入的人多了,自然的就不再那麼好了。」,因此最好的事業就是「他人無法輕易介入的事業」。
因此最好的事業是「壟斷事業」,舉凡任何事業牽涉到「專利」「特殊條件」「相互厲害關係」的事業都屬於此。

這種事業不論複利與否,由於特殊條件,根本沒有競爭對手,技術上來說才是最好的事業。

星期一, 9月 18, 2006

陰影


"Breaking Boundaries" by Bitten Foster


「人生難免痛苦,但是比痛苦更傷人的是對於痛苦的恐懼。」

"The fear of pain is worse then pain itself."

星期六, 9月 16, 2006

享受

 
A soft sunset in mid-summer. 1442
 
每一個陽光明媚的公園裡,
樹叢裏難免有鳥屍,
碎石路上總會有狗屎,

但是當妳漫步時為何要凝住著這些不快,
而不享受陽光,涼風和美艷的花園呢?

星期三, 9月 13, 2006

浮生半日

 

Old man by the sea 1218
Originally uploaded by Night Glider 月夜天翔.

An old man of calm, a ocean of boundless, a glimps of charm, a sanpshot of memory.

一個與世無爭的老人,一片無垠無際的藍海,一個巧然而至的倩影,一個稍縱即逝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