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29, 2020

為什麼中西文化同樣源遠流長, 但西方文化卻在主宰世界,

>而是想比較一下為什麼中西文化同樣源遠流長, 但西方文化卻在主宰世界, 
>但世上熟識中國文化的又有幾多??? 甚至連我們自己中國人也越來越西化了吧!!! 

問得好問題:) 個人覺得可以分為幾點來討論: 

第一點:實用性 在台灣凡是讀醫科或法律都必須讀德文(至少在我那個時代),今天讀電腦英文是必須的工具。 反過來說,美國發展了個人電腦,對世界有所貢獻,因此學電腦不學英文可能事倍功半。 也就是說學外國語言和事物有其必要性,因為這些國家發展了某些物品,系統或制度值得深入學習。 中國,反過來說有沒有他國家需要的實用性(物品,系統,制度)來成為他國人民學習中文的誘因呢?(有ㄡ,想到沒) 

第二點:廣泛性(娛樂性) 其實廣泛性和娛樂性並不相同,但是沒有比娛樂更廣泛的東西了。 在這個層面上最有國家色彩(對台灣來說)的該算是美國和日本了。 美國的電影,音樂和日本的漫畫(極其相關的電玩,卡通等等)該是影響最深的了 其理由應該是很明顯,特別是美國的電影界,因為有各國人的參與(奧斯卡獎的得獎人有65-70%不是第四代以上的美國人)因此其娛樂性比較不受國界影響。 反觀日本的電影界始終沒辦法切入世界市場就是因為他們的電影往往民族性過深以致於不易為他國人所接受。(當然有例外,同時日本的電影的問題也不止於此,但是不在討論範圍。) 這一點上中國有沒有同類型的產品呢? 

第三點:敘述性(語言的適應性,事物分析的完整性) 翻譯,往往是接受外國文化的第一部,因此很受到文字和文學的影響。 中文是世界上少數僅存的「圖符語系」之一,歐洲諸國因為伽太基人的影響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從「圖符」轉成「音韻」語系。因此中文的「適應性」較不方便翻意外來語言。 (若哪為網友有相關資料敬請告知) 打個比方「盆栽」到了日本再翻成英文為「bansai」和日文發音並無太大的差異,但是DVD要翻成中文就和原文有非常大的不同(因為若不直接用英文字母就只能用意譯) 再加上西方有寫「journal」的習慣(和日記類似,日記是以個人為中心的journal)因此語文上的記敘習慣比中文來得完熟(單純是寫得多,讀得多就會發展出比較好的技巧和方法) 英國人的「族譜」(family book)所記載的不只是親屬的名字,往往連遷移,成就,挫折等等都在內,其中還有照片,剪報或其他的相關資料。 如此的記載多了,對其內容的「考證」也相對的尖銳起來(往往有人竄改家史,反謗為譽,屢見不鮮)因此「分析的完整性」可能也相對的強。 不過這一點實在是第四點的延伸而已。 

第四點:系統性 希臘「論壇日」的創立(讓人民不分身份地位都能發表言論)成為了後來「大學」university的來源。 因此「言論的收集」,「其真實性的考證」和「成果的廣為傳播」是西方強盛的主要理由。 許多人誤認為「船堅炮利」(武力的強盛)是西方之所以強的理由,殊不知若不是廣為收集理論和情報,船何以堅,砲何以利呢? 日本為了保持本身的「完整性」而鎖國不與外接將近百年,一直到西方發展了「鐵殼船」(iron clad)後,有一天日本人在晨曦中看到碩大無朋的五艘「黑船」強行入港時才深切的體會到鎖國的錯誤。 對於學說,言論的收集,分析和傳播是四點中最重要的一點。這一點淵源已久,隨著日月的累積形成了前述的三點。 個人認為為什麼「今日」中國文化沒有辦法能像西方文化一樣的廣為傳播,(我之所以說「今日」是因為中國文化「曾經」廣為傳播過。)但是因為過度的「自我本位主義」所影響,慢慢的衰退了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