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月夜天翔『多數人的利益重於少數人的利益。因此,少數人應當被犧牲?』邏輯篇:為了多數人,少數人應該犧牲嗎?這一直是在現實上,道德上和策略上被反覆爭論的問題。
乍看之下理所當然的事情,『要是犧牲一人可以救一百萬人的話,難道這個人不應該被犧牲嗎』?相信這個問題曾經閃過無數人的腦海。
但是也有反論。。
今天犧牲一人可以拯救所有的人,那我們應當犧牲一人。
明天犧牲一百人可以拯救所有的人,那我們應當犧牲一百人。
後天犧牲一萬人,可以拯救所有的人,那我們應當犧牲一萬人。
大後天。。
什麼時候『犧牲』會變成『屠殺』?
剩下來的所有被『拯救』的人,能夠安心的活著,不用擔心明天輪到自己被『犧牲』嗎?
假如『成全多數,少數應該被犧牲』的作法是正確的,那麼『河伯娶親』故事中那些村民為何每個人都過著戰戰兢兢的日子?唯恐明天輪到自己的小孩會被當成『犧牲』?
反過來說,那難道『為了少數人,多數人就應該陪著犧牲嗎?』當然這也說不過去。
那麼『多數人的利益重於少數人的利益。因此,少數人應當被犧牲?』這一句話那邊有問題?
很簡單,這個歷史上的迷思錯了兩個字─『應當』,正確的答案是『多數人的利益重於少數人的利益。因此,少數人
*會* 被犧牲』
這之間沒有應不應當的問題,因為『少數人會被犧牲』是現實。一如人生中必有苦痛和死亡一般。
但是就是因為如此,我們更不能任意的『理所當然的』犧牲他人。
就是因為我們知道當有利益衝突時少數人會被犧牲,因此,我們更要著重的保護少數人。
因為
當少數人今天的利益有可能遭到威脅時明天大多數的人的利益也會遭到威脅,因為我們當我們接受這個事實時,我們自己已經立下尺度──建立了一個『為自己犧牲別人』的世界,而明天,我們自己可能因為為了他人的利益而被犧牲。 現實萹:『假如犧牲一個人,就可以消滅癌症,我們應不應該犧牲這個人?』乍看之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假如說,答案是正確的,那我
*謀殺* 了一個人,(基本上除非對方自願『犧牲』否則就是謀殺,而不論動機為何)。
結果明天發現,這個『癌症的解決法』有缺陷,必須再殺一個人,那我殺不殺?
事實上,人世間的問題,通常不如表面的單純,但是當殺了兩個人之後,通常我就無所謂了,『為了救人類,我可以下地獄。』之類的想法馬上會來安慰我。鼓勵我繼續執著下去。
故事的終結是,我被逮捕,我不斷的喊著『再犧牲一人』,我就能拯救世人。。,最後檢視文件時發現,我根本連基本的醫學常識都不懂,於是我被送進瘋人院。。。
這是主觀認知錯誤的情形。
『假如一條鐵道有兩個分岔,主道上有十個小孩在玩,要是火車不改道,勢必會撞死這十個違規的小孩,但是在廢道上有一個小孩在玩,這時要怎麼選擇?』乍看之下,選擇好像是『10與1之間』。但是這不是完全的正確。
選擇撞死一個小孩的錯誤是,我們認為這樣可以救十個小孩,以一換十。這是當然的。
但是實際上不見得,因為「人」在歷史上的變數是非常大的。撞死一個小孩和撞死十個小孩,對於往後的歷史都會有非常大的變異。
因為歷史上的變動往往是一連串的事件的骨牌效應,而任何微小的變化,經過十萬年,可能會造成巨大的差別,甚至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否。
有人可能會問,那麼十個小孩的變數不是大過一個小孩?答案是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因為過於複雜的系統,變數之間會互相產生新的變數,而不斷的滋長下去,因此現實的複雜度不是10條人命重於一條人命可以計算出來的。
那麼難道就眼睜睜的看十個小孩死亡?
當然不會眼睜睜的,有煞車,有氣笛。在試過一切的手段後,不幸還是可能發生的。
在採取了所有正確的手段後,仍然有失敗的可能。但是所謂的失敗只是對今天而言,明天這個失敗可能是一切成功的基礎。這就是人生。